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及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命题。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我们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首先是人学,教育必须创造条件,去激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每个生命全面、和谐地、自由地成长。因此,我们就要摈弃把教育看做是知识的传授,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惟一的、最高的目的;摈弃让教育成为记忆之学、机械之学;摒弃让教育远离个性,成为标准化的模具。教育不应只是往桶里注水的过程,而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教育不应当把知育等同于智育,把复制等同于创造。发展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创造力,应该成为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教育的发展,缩小这种差距,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惟有均衡发展,才能体现教育的民主与公平,才能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最终增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应对力、竞争力和发展力。因此要继续增加基础教育投入,对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标准化建设,在同一区域范围内,所有同级别、同规模的中小学,实施基本统一的标准建设、师资配备,让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人都尽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我们鼓励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提高贫困地区和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待遇。实施强弱联手的办学方式,让弱势学校与强势学校共同构建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
三、加强管理,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支撑,学校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不断提高普及率的基础上,向管理要质量和效益,坚定不移地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学校要优化办学质量。学校要从单纯的追求升学率的狭隘教学目的观中走出来,要着力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由只注重教师的“教”到兼顾教与学两方面,紧紧抓住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让学生得以最优发展。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变单一“灌输”型、“一言堂”型教师培训为教师“案例培训”、教师与专家互动培训,注重教师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密切联系;让教师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做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再次,学校要铸就自身特色,营造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要充分发掘学校的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有特长的教师。学校管理者在坚持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开拓创新,不断赋予特色新的内涵和丰厚的底蕴。
四、实事求是,夯实新课程改革。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科学处理好新旧课程观之间的关系新课程的目标与起点的关系、新课程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等,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首先,我们要学习和深入理解新课程新理念;其次,我们要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时效。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