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集体协商,国企应做示范
张刃
在国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率先垂范、做得更好的问题
近日,全总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用3年时间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来普遍关注。在企业普遍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对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无疑深具意义。
有人认为,工资问题在非公企业矛盾突出,该从非公企业抓起;国企劳动关系一般都比较和谐,工资协商没有多少文章可做;还有人说,国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缺乏某些条件……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企经营管理运作规范,又有民主管理传统,劳动关系比较和谐,确是事实。但也应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劳动关系日渐多元化、复杂化的今天,国企劳动关系同样遭遇了一些新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矛盾。例如,人们一般都认为,国企特别是大型央企的职工,普遍收入较高,其实,在其内部,也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再如,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明显,即使是同一行业,不同区域的职工收入也有很大差异。
更需引起关注的问题是,在国企尤其大型央企内部,目前普遍使用大量的劳务派遣人员。因为与企业在职人员的“身份”不同,他们的收入普遍低于正式职工,同工不同酬现象还较普遍,劳动争议或纠纷隐患较多。由于劳务派遣人员的归属问题相对复杂,合法权益常得不到切实保障。国企如果能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探出新路,势必能对使用了中国足彩网劳务派遣人员的非公企业起到示范作用。
现实中,大量的商业服务业、劳动密集型非公企业,因为规模有限、用工分散、流动性强等特点,组建工会有困难,难以与企业直接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同时,不同行业职工的利益诉求也不尽相同。这样的背景下,由行业工会代表行业职工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个课题同样需要国企率先摸索。
国企特别是央企的属性与地位,使它们在贯彻国家法律政策、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方面,责无旁贷。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国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率先垂范、做得更好的问题。
让孩子们生活得更快乐
李泓冰
如果所有儿童都能享受到均等基础教育,或许,很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儿童,就可以蜂拥而入快乐之门
今年“六一”,关于“快乐”的声音比往年越发嘹亮。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十堰一家幼儿园墙上写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温家宝总理与北京朝阳区一所小学的孩子一起打了一场快乐篮球。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儿童事业取得很大进步,但也出现一些新问题。如幼儿园入托难、特别是在城乡普及学前教育以及是否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已经上升为迫切的社会课题。在京沪等城市,外来人口激增,甚至在入学入托中超过本地户籍人口,导致原有公办托幼资源严重不足;而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城镇,当初的人口出生高峰与百姓教育需求的上升,也使幼儿园极其紧缺。“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家长们口口相传的类似调侃,透着无奈与辛酸。尽管各地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大了政府投入力度。但要彻底化解这一难题,还要做大量工作。
相比城里孩子,农民后代的成长之路更为艰难,农村儿童的权益保护更值得重视。对不少乡村留守儿童而言,与父母共度“六一”是一种奢望。能随父母进城的孩子,能就读公立小学,相当幸福快乐。很多城市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像上海,承诺让七成农民工子弟就读公立学校。但能够进城读书的孩子毕竟有限,即使进了公立学校,在城里孩子与打工子弟间,还隐藏着不少隔膜。城乡藩篱所带来的身份差别,还会在他们长大后显露出来,一旦意识到这些差别,他们的快乐能有多久?
城里孩子的不快乐,比如被如山的作业偷走的睡眠、被压缩的游戏时间、被迫在并非兴趣的“兴趣班”辗转……一直有媒体大声疾呼着,但是,潜藏在教育困境中的农村儿童身上的那些不快乐,原因更为复杂,且隐藏着中国足彩网未来社会不安定因素,还难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不久前,由一些热心人士发起的农村儿童免费午餐计划,除了让受惠儿童吃了一顿难得的饱饭,更大的意义,是让公众开始关注中国乡村儿童的吃饭问题。对这些孩子而言,城里孩子对应试教育负担的抱怨,是遥远的奢侈。如果所有的农村儿童,每天都能有政府提供的热腾腾的免费午餐,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也因此会中国足彩网绽放。
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常被视作夺走孩子快乐的紧箍咒。然而,如果以这句话作为向所有儿童提供均等基础教育、享受教育公共服务的理由,或许,被剥夺了快乐的孩子尤其是农村儿童,就可以蜂拥而入快乐之门。
因为,教育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给力的那条“起跑线”。
旱要“抗”,更要“防”
赵永平
面对频发的旱灾,需要有抗旱新思路。要从单一转向全面、从被动转向主动,未雨绸缪解决好水资源问题
昔日的“鱼米之乡”,眼下却湖干河涸;本该丰水季节,现在却旱魃肆虐。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5月29日,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耕地受旱面积达到45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4%,有329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占全国的50.6%。
眼下,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各级政府正全力以赴抗旱攻坚,积极调水、提水、引水,指导农民生产自救,帮助旱区人民渡过难关,最大限度降低生产、生活损失。
抗旱,是当务之急,但长期来看,抗旱不能止步于“抗”。虽然我们有应对各种旱涝灾害的基础,但从去年西南大旱到今年华南大旱,频发的旱灾提醒我们:抗旱形势出现新变化,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旱情背后暴露出的抗旱能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需要以新方式、新理念进行应对和预防。
水情在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强降水的概率在增大,干旱时间延长的概率也在增大。过去雨水丰沛的南方,两多两少问题日益突出:“有水地方少,缺水地方多”、“有水时候少、缺水时候多”。“水窝子”季节性缺水,已并非偶然。
江湖关系在变。过去“插到湖心、收到湖底”,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结果“人进湖退”,水系萎缩,河道淤积,一些河流湖泊甚至丧失功能。以长江注入洞庭湖的藕池口为例,上世纪30年代能消减长江一半洪峰流量,现在却不足1/10,藕池河的水量也一年少过一年。
水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也在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需求快速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然而,许多地方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粗放,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
“雨季抗旱”、“湖区抗旱”,一些地方准备不足、方法不多,还是用“老办法”对待新问题。多年来主要是防汛,没想到汛期会出现严重干旱,因而缺乏应急预案、没有专业服务队伍,只能“头痛医头”,方式方法单一,显得束手无策。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新情况,南方丰水区应重新认识自身水资源、水环境的变化,不能“雨丰而忘旱,临旱再掘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定位,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但水利投入力度仍不够,保障水平仍偏低,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严峻局面。这次旱灾再次警示我们,必须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不仅关系地方经济长远发展,更是靠水吃饭、靠水生活的广大群众福祉所在。
雨总会有下的一天,这场旱灾终究会过去。然而,作为一个旱灾频发的国家,抗旱是一个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科学制定规划,完善抗旱体系,从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从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未雨绸缪解决好水资源问题,才是治本之策。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