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
(科目:721教育学基础综合)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教育学原理:120分
中外教育史:120分
教育心理学:6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简答题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四)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l.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互补性
(三)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l.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二)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现实依据:人的依据;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六、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的概念
2.学制的类型
3.我国现行学制的演变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七、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三)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八、教学
(一)教学的概念与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四)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班级授课制
(五)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习作业法等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运用。
(六)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
(七)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2.教学评价的种类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2.德育过程的规律
(四)德育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五)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陶冶、奖惩、品德评价等方法涵义和要求。
(六)德育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心理咨询
6.班主任工作
7.校外生活
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概念
2.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专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二)学生
1.学生的含义及学生观
2.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与类型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2.“六艺”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
1.私学兴起的原因
2.齐国的稷下学宫
3.《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4.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作用与意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自觉修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5.孟子的教育思想
“性善论”与道德内发说;理想人格;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的方法。
6.荀况的教育思想
“性恶论”与外铄说;教育的内容;学习方法;论教师。
7.墨家、法家的教育思想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太学教育的特点;鸿都门学。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1.唐宋时期官学体系的完善
唐宋时期的文教政策;唐宋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2.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3.韩愈的教育思想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尊师重道。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宋代“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书院教育的特点。
3.朱熹的教育思想
论人性及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子读书法”。
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论教学;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观。
二、中国近代教育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2.洋务教育思潮
洋务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洋务教育思潮的影响。
3.维新教育思潮
维新派的主要教育主张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二)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民主管理的思想。
3.近代学制的建立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三、中国现代教育
(一)1922年新学制
(二)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
1.教育行政方面的改革
2.学校系统方面的变革
3.统一课程标准
4.施行教员资格审查制度
5.加强学校训育管理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推行导师制。
(三)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1.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2.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小先生制”;育才学校;“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四、外国古代教育
(一)古希腊教育
1.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2.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3.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论;德育论;“苏格拉底方法”。
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论;《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5.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灵魂论与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点;课程设置。
(二)古罗马教育
1.共和政体时期的罗马教育
2.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3.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
1.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2.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五、外国近代教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2.新教教育
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
1.英国近代教育
英国公学;导生制。
2.美国近代教育
南北战争后美国的教育概况
3.日本近代教育
《学制令》;《教育令》。
(三)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泛智教育;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班级授课制。
2.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的目的论;“自然教育”的儿童观;“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
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和谐教育。
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目的;教育学教学思想;教学阶段理论。
六、外国现代教育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的基本主张
2.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进步主义教育的概念;设计教学法。
(二)欧美主要国家、日本和苏联的现代教育制度
1.英国教育的发展
《1944年教育法》
2.法国教育的发展
《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3.美国教育的发展
《国防教育法》和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计教育、“返回基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4.日本教育的发展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5.苏联教育的发展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三)现代欧美教育思想
1.杜威的教育思想
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论课程与教材;从做中学。
2.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
教育心理学
【考查目标】
1.识记与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实验事实。
2.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3.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二、学生心理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二)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1.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2.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三)学生的个体差异
1.个体的智力差异
2.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3.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三、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专业品质
1.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2.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3.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
(二)师生互动
1.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2.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3.师生的相互作用
(三)教师职业倦怠
1.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2.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四、学习心理导论
(一)学习及其分类
1.学习的界定
2.学习的作用
3.学习的分类
(二)学习理论发展
1.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五、行为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2.华生的行为主义
(二)联结主义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2.桑代克的学习律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
2.强化理论
3.行为的学习
(四)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1.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
2.观察学习
六、认知学习理论
(一)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
1.认知结构理论
2.发现学习
(二)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
1.有意义学习
2.认知同化过程
3.接受学习
七、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分类
2.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2.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八、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2.学习动机的作用
3.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教学吸引
2.兴趣激发
3.反馈与评定
4.奖励与惩罚
5.合作与竞争
6.归因指导
九、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1.知识及其含义
2.知识的分类
(二)知识的理解
1.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
2.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三)知识学习与迁移
1.迁移及其分类
2.为迁移而教
十、技能的学习
(一)技能的概述
1.技能及其特点
2.技能的分类
(二)动作技能
1.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
2.动作技能的培养
(三)心智技能
1.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2.心智技能的培养
十一、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一)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界定
2.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训练
1.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2.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十二、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界定
(二)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十三、品德的形成
(一)品德心理概述
1.品德的基本界定
2.品德的心理结构
(二)道德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三)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1.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2.品德培养的方法
(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2.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3.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十四、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1.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
2.课堂管理的目标
(二)课堂管理过程
1.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
2.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
3.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
(三)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1.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2.行为矫正原则
3.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十五、学习评定
(一)学习评定概述
1.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
2.学习评定的方法
3.良好评定的指标
(二)标准化测验
1.标准化测验的类型
2.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
主要参考书目:
1.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胡金平主编.《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