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市》
茅盾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茅盾散文集《话匣子》,是一篇记事散文。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五四”运动时期,茅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幻灭》时开始用的笔名。1928年6月因发表三部曲《蚀》(《幻灭》《动摇》《追求》)他在文坛上崭露头角。20世纪30年代,因发表著名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茅盾而成为“左翼”文学的重要代表。茅盾的散文名篇有《香市》《风景谈》和《白杨礼赞》等。
2、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写“香市”昔盛今衰的现象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江南农村、市镇面貌的变化,揭示了大革命以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军阀反动势力深入农村和小商人转嫁危机造成了中国农村自然经济日益凋敝的现实,展示了旧中国由封建自然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反而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和破产这一悲剧。
3、对比手法
全文共分两部分,分别写“香市”的昔盛今衰的场面和气氛,昔日的“香市”是农民为祈神赐福、借佛游春而自发组织的。农民和儿童是这狂欢节的主角。昔日民间的“香市”到处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而革命后,重兴“香市”是由小商人发起的,呈现出萧条、冷清的景象;作者在描述重兴“香市”时运用了反衬手法。这是本文总体上的对比。此外,还有场面对比、气氛对比、节日内容的对比等各方面的对比。
4、暗示意义
文中写革命后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后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挂起了“蚕种改良所”的招牌。这里“公安分局”象征着军阀势力统治已深入了农村;而“蚕种改良所”则象征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社庙的被瓜分也暗示了造成农村经济日益凋敝的原因。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