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目标
小说部分共六篇作品。其中重点作品五篇,泛读作品一篇;六篇作品中古典小说一篇,现代小说五篇,现代小说中包括外国小说三篇。通过六篇小说的学习,要求掌握:(1)小说写作的基础知识;(2)提高阅读与分析小说作品的能力与水平;(3)了解并掌握有关作家的基本知识。
2,学习建议:
(1)一定要认真阅读小说原文,夯实基础。这点要求好像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但是这是自考学习掌握任何一门课的基础,不认真阅读教材,是无法学好这门课的。因此,要在扎扎实实阅读教材方面下功夫。
(2)认真阅读课文后面的“提示”。“提示”是我们学习的“纲”。考核的知识点大都在“提示”中有所体现,也就是说“提示”中的内容也就是考试的主要内容。因此要花大力气来弄通弄懂;
(3)在对课文掌握,弄通弄懂“提示”的基础上面,再多做些练习题,学练结合,这才是学习的正路。
(4)阅读掌握《小说的特点与欣赏》。
3,学习的难点与重点
每篇小说的学习难点与重点见“课文辅导”。
小说部分总的学习要注意掌握:
(1)小说人物的刻画
小说人物描写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2)小说的情节安排
小说的情节一般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编排的。
小说的情节发展一般是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来编排的,也经常运用倒叙等手法来编排。
(3)小说的环境描写
时代氛围:
社会环境
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景
《宝玉挨打》(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曹雪芹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楼梦》(石头记)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展示了荣,宁二府由盛而衰,对封建社会,封建礼教进行多方面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歌颂了贵族中的青年叛逆者和奴隶的反抗行为,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全书120回。后40回为高鄂所续。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通过宝玉挨打,表现在贵族大家庭中封建正统势力对叛逆者的镇压,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激烈,揭示了众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二,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
介绍宝玉挨打的原因。
一层:“开始——只是怔怔的站着。”应酬贾雨村,应对失态。
二层:“贾政见他惶耸——便忙忙的告辞走了。”贾宝玉与小旦琪官关系密切。
三层:“贾政此时气得目瞪口歪——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
贾环的挑拨。
第二部分“众门客仆从见贾政这个形景——经心服侍细问。”
一层:“众门客仆从见贾政这个形景——你们才不劝不成”
贾政恨打宝玉。
二层“众人听这话不好——我也不管了”王夫人哭劝。
三层“此时里面的人——方渐渐的止住。”贾母来后怒斥贾政。
四层“早有丫环媳妇等——方喏喏的退出去了。”众人将宝玉送到贾母屋里。
五层。众人将宝玉抬回怡红院。
第三部分,众人看望宝玉的情景
逐一描写了薛宝钗,林黛玉,王熙凤等前来看望宝玉。
《学习要点》
1,本文选自《红楼梦》。
2,宝玉挨打的导火索与根本原因。
宝玉挨打的导火索有三:不走仕途经济正路;与忠顺亲王府的小旦关系密切,得罪忠顺王府;贾环的挑唆;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与一个叛逆者之间固有矛盾的激化。
3,宝玉的性格特征。
(1)对仕途经济非常反感;(2)同情丫环,不分高低贵贱,(3)与伶人交往,
蔑视礼教,平等待人,尊重个性;尤其挨打后反而在叛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4,贾政的性格特征。
坚定而顽固的封建卫道士,道貌岸然,庸俗迂腐;恪守封建制度,维护封建礼教。同时又是十足的孝子。
5,重点掌握宝玉挨打后,从各人不同态度上,来揭示个人的内心世界。
贾宝玉:虽被打,毫无改悔之意。
贾政:不顾亲情下毒手狠打宝玉,贾母的干预,使他陷入“忠”“孝”的矛盾之中。
贾母: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但出于对宝玉的溺爱,表现出亲情居于上风的心理。
薛宝钗:封建正统淑女,表露爱意,但十分矜持得体;
林黛玉:与宝玉思想相近,对宝玉真爱,情急失态,痴情可见。
《重点段落简析》
课文中“第30段——37段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一时贾母又打发人来了。”
1,通过这段描写,分析林黛玉,薛宝钗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既痴情又痛惜,强作一言之劝,又抽噎而出,突出心地真诚,痴情含蓄的性格。为避凤姐而慌忙溜出后院,表现不喜张扬。
薛宝钗:待人体贴周到,八面玲珑;遵循封建礼教的规范,稳重,理智的性格特征
2,采取的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方法。
《风波》(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鲁迅见前面《灯下漫笔》介绍
《风波》选自小说集《呐喊》。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没有注意教育广大民众觉悟。广大民众对这场革命毫无认识。而辛亥革命对于封建残余势力也没有采取及时消灭的策略。1917年,原清朝的将军张勋率领效忠于清王朝的几万辫子军杀回了北京,又恢复了清王朝,史称“张勋复辟”。这场恢复帝制的闹剧,只进行了12天,就失败了。
小说《风波》描述了1917年张勋复辟在江南农村引起的一场有关“辫子”的风波,突出表现农民对“辫子”的缺乏认识以及围绕它发生的一些事情,反映了辛亥革命没有启发农民觉悟,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从而指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明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
二,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描写风波的起因。“皇帝坐龙庭”的消息是没有辫子的七斤感到大祸临头。
第二部分“从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书上一条条写着。入娘的。”
风波的高潮。赵七爷在临河土场掀起风波。众人听信赵七爷的胡言,幸灾乐祸。七斤一家痛苦不已。
第三部分“第二天清晨——我想,不坐了罢。”
人们获知皇帝不坐龙庭了,七斤一家松了一口气。
第四部分:描写辫子的结束。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学习要点》
1,“风波”的含义。
本篇是以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农村激起的风波为题材的。风波由辫子问题引起。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人剪掉,在张勋复辟时,听说皇帝要辫子,而全家惶惶不安。村里人对其态度也改变了,封建势力的代表赵七爷恫吓他,引起一场风波。最后张勋复辟失败,一切又归入平静。表明民主革命如果不是建筑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即使像剪辫子这种事情,也会在风吹草动之中引起慌乱与骚动。
2,重点掌握小说的结构特点,层次。
小说以辨子风波为中心事件,依照事件发生,发展,平息过程的时间顺序,自然分为四大部分。(1)引发风波的起因与发生;(2)表现风波的发展与高潮,着意描写七斤一家的恐慌及村里人种种表现,使辫子问题发展成一场吵吵闹闹的风波;(3)描写辫子风波的逐渐平息及原因;(4)表现风波消解后的影响和村中的情况:一切又恢复如故。
《风波》具有结构完整紧凑,脉络清晰有层次。
3,重点掌握七斤的性格特征。
七斤是一个愚昧无知,麻木,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
4,掌握赵七爷的性格特征。
顽固守旧,投机,不学无术,善于韬晦,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余孽。
5,分析七斤嫂,八一嫂,九斤老太的性格特征。
七斤嫂:因循守旧,落后无知,粗野泼辣;
八一嫂:热心善良,却受到孤立;
九斤老太;极其守旧,看不贯新事物,整天唠叼的老一代农民的代表。
6,掌握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作用。
人物对话不仅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而且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显示了作品主题。譬如;作品第一部分,第三部分末尾都有一段七斤,七斤嫂之间关于皇帝是否坐龙庭的对话,既展示了风波的发生与平息,又塑造了两个愚昧无知农民形象,还说明张勋复辟与辫子风波的关系。
7,重点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开头部分环境描写,(1)为风波发生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2)以开始的平静同后文的风波相对比;小说结尾描写环境,一切恢复了原样。开始与结尾前后呼应,深入说明小说的主题。
8,掌握小说的细节描写。
赵七爷的竹布长衫,穿与不穿,都有寓意;赵七爷的辫子盘与放,深刻表现他的性格特征;七斤口里含着的湘妃竹烟管时的神态,表现他不同的心情。等等。
9,运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简洁的笔墨,直接写出人物的言语,行动,细节,肖像,而不用大段的心理分析,浓彩重墨的描写。
《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最后一段。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1,风波过后,农村又走上原来的老路,与开头介绍的情况没有不同;说明辛亥革命,张勋复辟都对农村传统状况没有丝毫影响。
2,九斤老太做过八十大寿。说明复古保守思想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
3,六斤的变化,说明新一代仍在走着老一代的老路,她们的生活世代相袭,如死水一样。
4,使人思考,如何变革农村,唤醒农民的重大问题。
5,这段描写采用细节描写。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