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语言: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地理学是研究语言变化的地理形式,即研究语言的地区分布,语言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收集语言资料、编制语言地图等的方法,表示各种不同语言分布上的特点,探讨语言对民族、社会发展的意义。
62、语言本质特征: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2)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
(3)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4)语言是符号系统;
63、英语的形成和发展:说英语有3、7亿人,加上作为第二语言与官方语言超过10亿人。起源于5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带来盎格鲁—萨克逊语,1382年英语圣经出现使其成为全民语言,保留大量法语和拉丁语词汇。作母语的国家: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圭亚那。
64、汉语:使用人数达10亿以上。方言:同一语言衍变而成的地方变体,具有地方特点,是某一地区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中心,是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基础;
(2)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
(3)湘方言:以长沙为代表;
(4)粤方言:以广东话为代表;
(5)闽方言:福州话、厦门话;
(6)赣方言:南昌话;
(7)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相对分散。
65、世界语言谱系:
(1)语系:分类的大单位,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2)语族:二级单位,各种语言在演化上又有亲疏远近之分,从而形成次一级的语言群。
(3)语支:同一语言中小的语言群,
(4)语种:分类中的小单位,一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世界共有12个语系40多个语族。
66、世界语言分布:
(1)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斯拉夫语、印欧—伊朗语;
(2)汉—藏语系: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日语、朝鲜语、越南语;
(3)闪—含语系:阿拉伯语、希伯来语;
(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5)非洲语言:尼日利亚—刚果语系、科依桑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
(6)马来—波利尼西来语系;
(7)其它难以确定:美洲印第安语、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澳大利亚地著语言。
67、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连续性、层序性、复合性、竞争性、演化性、阶层性。
68、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地理集团、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条件。
69、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美洲;
(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满族、美洲后来移民;
(3)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芬兰的瑞典语,日本语在台湾和朝鲜。
(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新疆的锡伯语;
(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英国的英语、客家方言。
(6)多语言国家的出现:加拿大双语(魁北克的法语,其他为英语)、瑞士四种官方语言共存。
70、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与语言符号相比,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结合的。
71、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
(1)汉字:从大汶口原始文字算起,有5000年历史,汉字字形为方块状,是从词符文字过渡到词素文字的典型。全世界有1/4居民使用。
(2)阿拉伯文字:前身是那巴泰文字,3世纪出现阿拉伯词语,4世纪起开始用来表达阿拉伯语,世界有10%居民使用。
(3)希腊文字: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末—9世纪初,即腓尼基繁荣时期。
(4)拉丁(罗马)文字:产生于公元前8—7世纪,起源于希腊文字。以拉丁文为基础的字母共有70多种。 102、地名景观:在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及发展历史的不同,使地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形成独特的地名文化景观。特点:特殊性、符号性、变异性。
72、地名分类:
(1)反映自然环境:淮阴、山西、临沂、鞍山、浙江、酒泉;
(2)经济活动:牛街、马市、龙场、天津、驻马店;
(3)历史:故乡县、屯留营;
(4)少数民族文化:呼和浩特(青色的城)、拉萨(圣地)、塔里木河(脱缰之马)。
(5)祥瑞或祈寿意愿:长安、宝鸡、定边。
73、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Idaho 爱达荷意为高山上的亮光,Massachusetts 马萨诸塞意为大山岗,Michigan 密歇根意为广阔的水面或大湖。
74、宗教:即以神说教,上行下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意识中关于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的一种歪曲和荒诞的反映,是把人间力量幻想为上帝、神祗、精灵等超人间的力量的实体而加以信仰和崇拜。
75、宗教地理学:研究宗教的产生、传播和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76、宗教分类:
(1)起源和演化阶段: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近现代宗教;
(2)依流传范围: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
(3)崇拜神灵的数量与变化:一神论、二神论、多神论。
77、世界主要民族宗教:
(1)犹太教:远祖生活在阿拉伯半岛,摩西被认为是创始人,严奉一神,《圣经》,二战遭希特勒屠杀,周六为安息日,禁忌有水中无鳞动物不可吃,地上不爬不吃、动物中只吃既分蹄又倒嚼的种类。全球共有1500万人,美国有600万人,以色列有300万,欧洲有400万。
(2)印度教:信仰者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起源于BC2000吠陀教,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后分为三个流派是毗湿奴教、湿婆教、性力教,主要教节有湿婆节、好利节、乘东节。
(3)道教:中国本土宗教,崇拜鬼神,求仙并追求长生不老,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为神学理论。另一思想为天道相承、因果相报。
(4)儒教:以孔子为崇拜对象,经典有四书、五经,祭天地、拜孔子,敬祖先,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神道教:日本民族原始宗教发展而来,以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为主要内容。明治维新后神道教居于国教地位,二战后实行政教分离,成为民间宗教。
78、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古迦毗罗卫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教义有无常、无我、苦、惑、业,高境界为涅盘槃。教徒约2、5亿,传入我国的称北乘佛教,在西藏称喇嘛教。
(2)基督教: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等,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圣经有旧约全书、新约全书。教徒约10亿。
(3)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教义有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大约公元7世纪前后,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我国,称穆斯林,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布在西北、西南。
79、宗教传播:移民、传播、领土竞争、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竞争、排斥)。
80、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
(1)神权政治:宗教成为政府统治和施加政治力量的工具;
(2)政府与宗教:宗教为政府提供仪式服务,是精神统治工具,受到政府的保护;
(3)民族与宗教: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上归属上的合与分,进而改变政治地理的格局。
81、宗教组织:是宗教存在的必要前提不但执行对地方宗教事务的管理、教友之间感情上的联系、宗教仪式的参与,而且往往成为传教、布道的重要推动力。天主教的组织称为教会,是严密,佛教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教区,伊斯兰教更没有传教的教士,传播多数在征服区内实现,或通过商贸活动。
82、宗教风俗与禁忌: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印度教禁吃牛肉,基督教周六、周日休息,犹太教早婚多子,天主教不允许堕胎,伊斯兰教世界妇女禁止在宗教生活外,不许读书、经商、参加清真寺活动。
83、宗教景观:
(1)基督教堂:教堂是神的住所,圣坛是举行重要宗教仪式的场所,
A、罗马式(巴西利卡):长方形的大厅,内有两排柱子分隔的长廊,中廊较宽称中厅,两侧窄称侧廊。
B、拜占庭式: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
C、哥特式建筑: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形、飞券、修长的立柱。
(2)伊斯兰清真寺:使用巴西利卡式,形如我国的四合院。
(3)佛教寺庙:如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佛塔,缅甸仰光大金塔,我国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
84、地理环境对宗教的影响:
(1)影响其源地:宗教是对地理环境的歪曲的反映;
(2)影响其起源;
(3)影响其礼仪;
(4)影响其习俗;
(5)影响宗教节日;
(6)影响其传播。
85、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生态环境;
(2)影响地域文化;
(3)影响政治地图;
(4)影响人文景观;
(5)影响人口的增长、分布及迁移;
(6)影响区域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
(7)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功能。
86、宗教的建筑意义:
(1)宗教建筑的结构与形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现了不同的建筑思想灵魂和理想景观;
(2)宗教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振形成有机整体;
(3)宗教建筑对一般建筑的引导作用;
(4)宗教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87、我国宗教发展特点:
(1)传统宗教延绵不断;
(2)多样性与包容—消化吸收能力;
(3)统治阶级始终支配宗教;
(4)三重结构的交叉与脱节;
(5)现实性与功利性。
现状:
(1)宗教整体发展加快,尤其是个别宗教,且宗教影响在上升,
(2)各大宗教在努力适应社会主义,促进两个文明发展;
(3)在转轨时期宗教领域有一些混乱现象;
(4)境外敌对势力加强宗教渗透;
(5)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相互交织,社会矛盾突出;
(6)邪教和迷信活动及各种伪科学影响正常宗教。
88、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
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聚落,规模较小。
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89、世界各国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1)按居民点达到的人口数;
(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
(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
(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