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目标】
1.识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
2.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运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节 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小学教育能不能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归根到底要看小学教育能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为使小学教育能够真正地促进儿童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小学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因此就必须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一、身心发展的概愈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身心发展的动园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回答。
(二)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有的认为是需要改造的,如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持这样的观点。有的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外铄论的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甚至这样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从领袖到小偷。由于外铄论者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在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做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等问题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