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咨询电话:045186413609)
一、电气工程系概况
电气工程系的前身是电机系,建立于1952年,是我国高校中建立最早的电机系之一。电气工程系设有7个研究所、4个研究室;2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包括电机、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4个方向)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批准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通过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教学实验中心,其中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气自动化与测控实验中心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面向全校的技术基础课教研室:电工基础教研室、电工学教研室、电子学教研室。
电气工程系现有1个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电气工程包括5个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和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其中电机与电器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综合水平在2012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名列第6。1998年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获准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系设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设有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点。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为1637人,其中本科生1084人,硕士研究生313人,博士研究生240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138人。
电气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40人,教授5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54人),副教授43人,讲师43人。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94.03%。现有国家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教学名师3人、校教学带头人9人。
电气工程系重视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9门;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十一五”期间出版教材34本,其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3本、专著8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
电气工程系形成了微特电机、电力传动、电动车电驱动控制技术等特色优势研究方向,积极发展舰车推进、汽车计算平台、环境电磁学、绿色能源等新兴方向。目前学科拥有电驱动与推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精密微特电机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五年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项;近五年科研经费累计超过4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SCI、EI、ISTP检索论文共计68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6项,其中已授权108项。
电气工程系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07年以来获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10项、二等奖18项,获省级奖励105项。2007年获国家一等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三,2009年哈工大获国家奖总数跻身全国前五名;荣获ALTERA亚洲创新杯等EDA竞赛奖励17项,其中2011年获ALTERA亚洲创新设计大赛大陆地区特等奖、海峡两岸总冠军。2012年获国家级科技创新竞赛奖项141人次;承办第七届全国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东北赛区赛,并获优秀组织奖。获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2项、东北赛区一等奖6项,获2013年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全国赛、国际赛承办权;2012年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5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0项;8名教师获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近60年来,电气工程系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在微电机和特种电机的设计与控制、电器系统设计、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应用、电力传动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和建筑电气等领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杰出校友李长春、耿兆杰、封锡盛、李春城、尚志为其典型代表。他们在航天、国防和国民经济各条战线上的表现得到了广泛赞誉。
哈工大的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就源于该专业,并为历代电气师生传承和发扬。电气工程系将继续秉承哈工大校训,坚持科学发展,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二、电气工程系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系共有2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立于1952年。该专业一直是哈工大的教学标杆单位,本科教学评估中教学效果、实验室建设、学生成绩、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为优秀,并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高度赞扬。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有4个专业方向:电机、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培养从事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技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该专业的教师承担并完成了大量科研和工程项目,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居国内高校前列。在高环境电机与电器、电动汽车技术、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和电网调度、电能品质控制、特种电源和电力传动等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专业主干课程有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磁场、电机学、大学计算机、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工业通信与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并开设各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学生同时受到电工电子、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实践训练。本专业学生具有强、弱电并举,软、硬件兼容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建设中,既注重其传统内涵—强电为主,要求学生了解发电、输电、用电的全过程,又与时俱进,引入了先进的信息类课程。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强弱电并举,软硬件结合的知识结构,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目前学生的就业情况在各专业中居于全校前列。毕业生主要到国家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工作。随着航天、国防以及电力事业的发展,对该方面人才的需求量正在大幅增加,该专业具有极好的发展前景。
近三年本专业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硕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1)电机专业方向哈工大电机专业成立于50年代,是国家重点学科、国防重点学科和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是国内同类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本专业密切结合航天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前沿需求,开展基础科学与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结合航天、先进装备等技术背景,以电磁与电子技术、微特电机与控制、电磁驱动与控制为主要特色的专业方向,并取得了以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学科现有共享和兼职院士2人,教授19人,博导13人,具备完善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条件。
本专业方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具体科研工作,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很多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进入实验室。近年,在本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20余项。
本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电路、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大学计算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工业通信与网络技术、信号与系统、Matlab与电气系统仿真、微特电机及其控制、电机设计与CAD、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电工材料与电机制造工艺等。
就业去向:主要培养具有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在电机及其控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开发、工程设计、运行控制、试验分析、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的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其他毕业生进入国内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国企、外企、各大公司、技术开发类企业)以及国家机关等单位。
(2)电器专业方向为满足航天、航空、国防、通信、电力、铁路等现代工业技术领域对电器技术的需求,本方向以电器、可靠性、计算机、嵌入式系统、现场总线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系统掌握电器原理及控制、工业控制网络、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高压电器、电力工程及工厂供电、电气系统可靠性、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等技术,能够从事高低压电器、数字化电器与系统、电子电器装备可靠性分析、电器可靠性测试、工业控制网络、数字化继电保护装备、电能质量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本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磁场、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工业通信与网络技术、电器学、电器原理及应用、高压电器、电力工程及工厂供电、电气系统可靠性等课程及相关技术实践课程。
就业去向: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其他毕业生可到国内各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等单位。
(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包括电能的生产、传输、变换、使用、控制、管理等方面。它涉及电气工程领域的装备、运行、信息处理等工程技术。把传统的电工技术与计算机、电子、信息、控制、测试、新型电工材料等学科与技术结合起来,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本专业的研究方向面向国家的能源战略需求,注重我国电力工业生产、运行、分析、设计中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注重前沿学科与交叉学科领域的探索,形成了产学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的格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初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创建的,是我国最早建立该专业的院校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于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从创建至今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电力领域专业人才。
本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在学习电路等专业公共主干课以外,本方向开设面向电力系统的一些专业课: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综合实验、高电压技术、发电厂电气课程设计、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读硕士研究生,也可进入电气工程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研发和技术支持。有广泛继续深造机会和广阔的就业去向:①大部分毕业生从事电力系统的设计、研发和运行管理工作,这些单位主要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及其两大电网公司下属的各级电力公司;国家五大发电集团、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等;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力建设公司;各类电力技术专业公司;能源、航空、航天、冶金、有色、石化、船舶、电子、医药、机械、建筑等大中型企业的供电部门。②可以在电气设备制造企业、电力自动化设备公司、电力电子类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管理和运营工作;③还可以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4)工业自动化专业方向工业自动化专业方向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是国内创建最早的自动化专业。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电机驱动新理论及统一电能品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传动控制系统的理论及应用、交流传动与伺服系统集成技术、绿色能源开发技术、节能技术、照明电子技术、智能机器人与运动控制、信息网络家电及其智能控制技术等。
本专业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国家863计划研究项目,十分注重结合工程项目进行应用基础研究,服务于国防及国民经济建设。承担了多个国防与航天及国民经济领域的重大课题,在航天工业中工艺电源、电动舵伺服驱动系统、机器人驱动控制系统、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小卫星相机系统等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工业通信与网络技术、信号与系统、Matlab与电气系统仿真、运动控制系统、逻辑控制原理与应用、智能控制基础等。
就业去向: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适应性强,能从事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如电机驱动、电力传动、工业自动化、检测技术、电力系统等。本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另一部分毕业生可进入国内各科研院所、国企、外企、技术开发类企业。
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哈工大于1977年开始培养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方向本科学生。1997年由我校牵头10余所院校共同完成了国家建设部下达的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楼宇自动化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04年8月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教育与学术研讨会集中讨论了我校该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住建部以此作为申办新专业的基础。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在国内已有20几所院校开设与招生,我校是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目前,智能建筑自动化研究所全面负责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硕士及博士的培养工作。该研究所现有专职教师12人。编著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六门主干专业课教材,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被教育部定为“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本专业教师参加了国家标准《体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会展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及《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的编写工作,是28个参加制定国家标准的单位中唯一的一所高校。
该专业方向背靠土木建筑学科的优势,利用电气工程系提供的技术基础课平台,发挥教师建筑自动化的教学、科研专长。本专业为电气工程学科在土木工程学科中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应用领域,同时建筑自动化专业与水、暖专业一样又是土木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配套专业。
主干课程有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技术、电力工程导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工业通信与网络技术、Matlab与电气系统仿真、现代建筑供配电技术、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电梯控制技术等课程。
建筑业需要人才是按一定比例的,建筑、结构、水、暖、电缺一不可。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方向社会需求走势一直看好。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按“强电+信息”模式培养人才,培养学生的方向是建筑电气设计、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设计、产品技术创新及国产化、施工管理人员。主要工作单位为国家或省部设计院或大型建筑企业。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建筑自动化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建筑自动化领域从事信息处理、实验分析、研制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系统集成及管理工作。
三、电气工程系师资情况
1.师资情况概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师资队伍素质高、责任心强、结构合理。电气工程系现有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0人,教授5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54人),副教授43人,讲师43人。电气工程系拥有一批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工程院士梁维燕教授、陈清泉教授等;建设了一支以国家教学名师(蔡惟铮和吴建强)、省级教学名师(王淑娟)、校教学名师(杨春玲、王立欣和姜三勇)为核心的乐教擅教的教师队伍;还有许多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者程树康教授,“中达学者”徐殿国教授;还有许多出类拔萃、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立毅教授,“中达学者”崔淑梅教授,“新世纪人才”郑萍教授、寇宝泉教授。
2.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介绍
梁维燕中国工程院院士,电机与电器学科博士导师,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兼任国家机械工业局三峡装备办公室高级顾问,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同步发电的理论与技术,交流励磁。
陈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院院士,美国IEEE Fellow,英国IEE Fellow,香港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及前任会长,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亚洲电动车学会主席,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哈工大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电机与电器学科博士导师。研究方向:电机,电力驱动及控制,电力电子,电动车,新能源。
吴建强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电工电子国家级示范中心主任,哈工大教学带头人。中国高校电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黑龙江省电工学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编委会委员;全国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委员会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书系编委会委员。研究方向:电力电子器件、电路的建模和计算机仿真分析;功率脉冲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特种开关电源的研究及其应用。
徐殿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组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电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控系统与装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控制理论与应用》编委;《电气传动自动化》编委;《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编委;《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编委;IEEE Member;Member of International Steering Committee,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Drive Systems;International Power Electronics and Motion Control Conferen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研究领域: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电力传动自动化系统;信息网络家电及其智能控制技术;照明电子技术;交流伺服电机系统;机器人控制。
李立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磁发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达学者。研究方向:特种电机及其系统、电磁发射技术、直线电机技术
邹继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特电机与控制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旋转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小功率电机分技术委员会委员;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磁性流体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一体化电机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新型电磁机构的理论与技术
李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工程系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特电机与控制研究所副所长,校精品课程“电机学”负责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小功率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永磁电机专业委员会协作网成员。《电力科学与技术》杂志编委,中国电机工程学报、IEEE Trans. On Magnetics等期刊特约审稿人。研究方向:一体化电机系统的设计、控制与应用技术。
尚静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永磁一体化电机系统;机器人用电机系统;电机控制。
程树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微特电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磁发射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微特电机”编委会编委;“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中文版)编委会编委。研究方向:电动车及其相关技术;微特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电机与电器反问题;电机与电器的物理场研究。
崔淑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微特电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委会委员。中达学者。研究方向:电动汽车电气系统理论与技术;电机及驱动控制技术;电机与电器的智能测试与故障诊断。
郑萍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工业应用学会电机委员会委员,IEEE高级会员,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磁发射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 中达学者。研究方向:电机及驱动控制技术;电动汽车及相关技术;电磁装甲和电磁发射技术
寇宝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性能特种电机理论及相关技术;直线电机及直线电磁驱动理论与应用技术;风力发电及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电动车辆电驱动系统相关技术。
张千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院长助理。研究方向: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电动车电驱动系统及相关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源系统。
王铁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工学会高级会员。研究方向:环境生态电工学、电动车用电驱动系统、微特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
宋立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有限能量复杂工况电驱动系统的驱动电机的研究;直线推进系统的研究。
柴凤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型电驱动用电机系统及其相关技术,复杂条件综合物理场研究,环境电磁学。
吴红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支部书记。研究方向:工业机器人运动伺服技术;开关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电动汽车驱动及总线技术。
孙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电磁驱动与控制研究室主任。中国机床协会数显专业委员;“电机与控制学报”编委;IEEE会员。研究方向:电机系统的驱动与智能控制;一体化电机系统的电磁兼容理论与应用;高压变频与双PWM功率变换器;特种电源理论与设计。
李铁才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总工程师;美国数学学会会员;《Mathematics Review》杂志评论员。研究方向:运动控制系统研究;分布式能源系统及卫星飞轮研究;装备及系统集成研究。
杨贵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电磁驱动与控制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一体化电机系统的驱动与控制;电机数字控制系统的集成设计及电机控制IP核的研究;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源系统。
孙立志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研究方向:永磁电机及驱动控制;特种发电机及能量变换系统;新能源与电机技术。
于继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力科学与新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研究方向:电力系统模式分析;电力系统潮流控制与柔性化技术;电力系统优化调度与运营
郭志忠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工学科评审委员,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电气工程组评审委员,许继集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继电器》杂志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光学测量技术;电网络理论。
纪延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IEEE会员。研究方向: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蔡兴国教授,黑龙江省电机工程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信息技术;电力系统运行调度最优化。
周苏荃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电网安全评估。
李志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编委。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电力系统可靠性;信息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王建赜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电压与频率专委会委员。研究方向: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清洁能源转换与控制。
王明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省精品课程“电力电子技术”负责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电源技术学会理事,《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编委;IEEE Member。研究方向:现代电力电子变换理论、电路拓扑结构及应用技术;电动负载仿真理论与技术;电子负载技术。
刘晓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工程系主任,系平台课“信号与系统”负责人。中国电源学会照明电子委员会委员,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电气技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建设厅建设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委员会专家。研究方向:电力线通信理论与技术;智能理论与网络技术;电力节能技术。
王立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院长助理。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审稿人;Nonlinear Dynamics审稿人;中国电源学会照明电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智能电网稳定分析技术;无传感器流形参数辨识技术;非线性混沌控制技术。
冯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滑模与非线性控制;计算机控制;混沌与混沌控制;细胞神经网络(CNN);数码相机电子学系统;虚拟数码相机系统。
齐维贵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建筑自动化研究所所长。黑龙江省自动化学会理事,“智能建筑”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先进控制技术;智能建筑自动化技术;节能控制技术。
孙铁成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实验中心主任,哈工大教学带头人。中国电源学会变频电源与电力传动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电气控制系统及应用技术。
王晓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电磁脉冲压缩理论和技术;电机和电磁执行器的驱动及控制技术;非平衡等离子体的基本过程和应用技术;永磁体磁场分布加工理论和测量技术;无损检测和微波加热应用技术;照明电子技术。
张潮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IEEE,日本JIEE会员,香港HKIEE理事。研究方向:脉冲功率与等离子放电环境。
江滨浩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工基础教研室主任,IEEE会员;IEICE会员。研究方向: 工程电磁场理论及应用。
孙立山博士,教授。电工基础教研室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图论专业组理事。国家精品课程“电路”负责人。研究方向:通信网流量均衡路由方法及网络规划研究
王卫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节能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研究方向:软开关谐振变换技术的理论与应用;AC/DC变换器中的PFC技术;照明电子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杨世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节能检测与调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电源学会高级会员。研究方向:大功率特种电源及应用技术研究;优化组合拓扑及其系统特性研究;电能存储系统高效变换与均衡技术;有限能源电驱动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贲洪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源学会高级会员。研究方向:特种电源理论与应用技术、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及其应用、电化学工艺过程控制与自动检测技术。
李浩昱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学院基础教学中心主任。IEEE Member;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viewer;《电工技术学报》、《电源学报》审稿人。研究方向:电力电子系统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极端环境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技术;复杂信号的数据挖掘技术。
邹继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特种电机驱动控制,极端环境电源系统等。
王淑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省级教学名师,哈工大教学带头人,电子技术基础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电子技术课程群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全国高校、东北地区高校电子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电子设备可靠性设计技术;电子设备可靠性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电子元器件及其装置的多余物自动检测识别技术。
王立欣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生院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副处长,校教学名师,哈工大教学带头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专家组责任专家;东北地区高校电子技术研究会理事长。研究方向:自动测试系统及其电磁兼容技术;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杨春玲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校教学名师,哈工大教学带头人。东北高校EDA/SOPC技术研究会理事长、东北地区高校电子技术研究会理事、IEEE会员、IEEE仪器与测量期刊及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特邀审稿人。研究方向:电子系统自动化测试与故障诊断理论及其相关技术;智能图像处理系统与模式识别;微弱信号检测理论与技术;现代信号处理VLSI硬件实现。
佟为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网络与智能电器研究室主任。《低压电器》、《电气时代》杂志编委,中国电源学会理事,中国电源学会特种电源专业委员会理事,ODVA China会员,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设备层现场总线分会理事。研究方向:电气智能化与工业控制网络;继电保护测试系统及电磁兼容;电能质量监控;开关电源与谐波抑制;永磁电器。
赵志衡博士,教授,系平台课“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负责人。研究方向:高压强脉冲磁场的产生及其应用;数字式继电保护监控设备及系统;智能电器与控制网络。
翟国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器可靠性与测试技术研究室主任。国防科工委军用电子元器件专家组专家、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产品可靠性研究会常务理事、可靠性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接触及电弧专业委员会委员;IEEE会员;IEICE会员(日本);《机电元件》、《节能技术》、《低压电器》编委。研究方向:电器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技术;电器耐环境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军用电器和车辆电器(气)的可靠性测试与寿命预测技术;开关电器电弧和电接触理论与技术;数字化电器与系统;电子电器装备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技术。
梁慧敏博士,教授,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中心主任,IEEE会员。研究方向:电器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技术;电器电弧电接触理论与技术;电器可靠性测试技术。
四、教学、科研及学生科技创新
电气工程系秉承“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的校训,以育人为本,在学校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价工作中,连续多年名列第一。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均走在学校前列,得到了校领导、专家及国内同行的普遍好评。
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4门: 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学、电路和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省级精品课2门: 电力电子技术和工业控制网络;校级优秀课程9门: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逻辑与可编程控制、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检测与信号处理技术、电磁场。
教材建设成果突出。历史上有多部全国闻名的教材,如:《电工理论基础》(俞大光编)、《电工学》(秦曾煌编)、《电路理论基础》(周长源编)、《自动控制理论》(夏德钤编)、《微电机原理》(王宗培编)等。《电工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印数达1000余万册。“十一五”期间出版教材34本,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3本、专著8部。
教研、科研硕果累累。2000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16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863”计划19项,国防基础(预研)16项,省、市攻关项目21项;科研总经费达4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025篇,其中SCI/EI检索592篇。
实践教学条件国内领先。本专业下设三个实验中心,为学生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7年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eelab .hit.edu.cn)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中心实验室的面积约1800平方米;固定资产约882万元。实验中心开放式运行,并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中心(eealab .hit.edu.cn)设现代工业控制、电机及其控制、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楼宇自动化、罗克韦尔自动化技术实验室、西门子自动化技术培训中心、电器等9个实验室。实验室面积1318平方米,设备总额约673万元。学生电子科技创新中心(ee403.hit.edu.cn)现有实验室面积180m2,35套计算机和电子类实验仪器,总价值约80万元。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已有2000余名学生参加了电子竞赛和电子类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行导师制,本科生三年级开始进入实验室,毕业设计实行一年制;有23位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出了创新研修课程,每年可接收120余名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拥有“电工电子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大学生电子科技创新实验中心”、“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创新实验中心”,为学生科技创新和电子设计竞赛提供了先进的软硬件平台。2007年获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10项、二等奖18项,获省级奖励105项。2007年获国家一等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三,2009年哈工大获国家奖总数跻身全国前五名;荣获ALTERA亚洲创新杯等EDA竞赛奖励17项,其中2011年获ALTERA亚洲创新设计大赛大陆地区特等奖、海峡两岸总冠军。2012年获国家级科技创新竞赛奖项141人次;承办第七届全国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东北赛区赛,并获优秀组织奖。获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2项、东北赛区一等奖6项,获2013年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全国赛、国际赛承办权;2012年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5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0项;8名教师获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五、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介绍
1.学生党建引领良好院风、学风
学生党支部在新生入学、班级建设之初为每班配置好“带班党员”,将党建积极融入到班级建设与管理中,有力地推动了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尤其是带班党员同时能够担任班级主要干部,并能较好地调动全班学生积极性的班集体表现更为突出。如07级1系党支部曾荣获校级先进基层党总支的荣誉称号,参与组织多项院级大型活动及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对引领学年风气、丰富同学们学习生活起到了重大作用,踏实的工作和为同学们默默无闻的服务态度使支部在年级内部有了较大的影响力,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
高年级本科生中,学院学生党总支在班委会、团支部的基础上,将党支部作为平行机构添加进来,分担一部分日常学生自我管理工作,并要求学生党员遇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以学习困难同学“结对子”等形式,做到每名普通学生的成长状况有人关注、日常表现有人监督、特殊问题有人反馈,为营造安全稳定的学生工作氛围承担责任,与学生干部体系一起构建形成了对全院学生覆盖的电气学院学情系统。
公寓寝室建设中,学院近几年推行并逐步进行完善了“学生党员示范寝室”制度,从寝室卫生、寝室集体学习成绩、寝室党小组建设等方面进行要求和量化打分。每年设立一批“立得住、看得见、有得学”的寝室,引领和带动形成了学院的优良寝风。
学生党总支于2010年引导学生党支部组织开展了“创先争优”系列党日活动,并在学院形成了良好传承。电气学院学生党总支09级本科生党支部、10级本科生党支部先后开展了图书馆志愿服务、义务献血、“小桔灯”大凉山爱心助学项目、“心火”云南宁蒗爱心助学项目、为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服务所在地的支教学校捐款资助贫困学生、捐书援建“支教图书馆”等活动。有的支部活动如图书馆志愿服务长期坚持了下来。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党员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党员在党日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使党支部的凝聚力得到空前加强,也使党员在普通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
2.学生科技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电气学院以学生科技创新作为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和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以建设优良学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与专业教师联手推进项目式学习、“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创新性平台,营造学工系统与教学系统在学院层面的协同工作新局面。2012年度将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启蒙讲座和基本技能培训,搭建学长经验推介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兴趣;形成 “低年级受培训,中年级校内赛,高年级国内赛”的以赛事为载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电气学院学生工作同样把营造学生科技创新氛围、服务于热爱科技创新的学生、加强学生科技创新交流、开展科技创新制作活动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以申办校级“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创新基地”为契机,学院通过联办竞赛、入门培训、输送优秀学生等方式,使学院原来分散的学生科技创新资源逐步形成联动,为学生提供大展舞台的空间,使之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院于2007年春创建优普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创新基地。6年来,优普科技基地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学院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联合举办一年一度的电工电子实验技能大赛,从一开始的院级比赛逐渐发展成有航天学院、电信学院、电气学院等多个学院本科生参加的赛事。每年参赛人数均在百人以上。赛事内容既有“头脑风暴”等趣味性与竞技性融为一体的项目,也有在实验平台上真刀真枪的动手操作。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学生通过自愿组合成3人小组,通过每个人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比赛的全过程。每年的这个赛事也被优普作为一个宣传科技创新意识、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的平台,充分利用比赛的契机,制作电子海报,并在活动现场布置电子作品展览、机器人展览、安装门载式语音播报系统,吸引赛场外学生观众参与到电路制作的尝试中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开展好从低年级开始的电子类科技创新意识启蒙教育,优普科技基地从2007年开始每年面向基础学部电气学院大一全体新生进行科普培训。培训的内容丰富充实,其中包括“科技创新的入门指导”,“基本电子元器件常识”,“搭接趣味电路”等环节。此外,优普科技基地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学术沙龙、电子技术内部培训、科技电影展播,协办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赛前动员会等等。
低年级学生经过启蒙与初步培训,进入到以电气学院为依托的校大学生电子科技创新基地、教育部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或是各个专业实验室、课题组,进行强化培训,参与课题研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这从电气学院在近几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上获奖团队与获奖学生总数的不断提高、学生在攻读研究生后科研攻关能力的突出表现、撰写科技文章与申请专利数量的不断提升等方面可以得以表明。
“优普”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整合了院系内专业资源,联合各研究所、研究室、实验中心等科研、教学单位,聘请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作为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学生的指导教师,形成指导教师资源库,组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建立学生资源库,充分利用各研究所、课题组希望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创新经验丰富的学生进入其中学习的动机,让学生更早的了解研究所、课题组,同时也可以借助各研究所课题组的实验设备、实验场地、指导教师、研究生的资源,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带来更好的条件。同时,为更好地开展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服务于学生科技创新需求,电气学院还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先后同南通晓星公司、上海新时达公司、恩德斯豪斯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学生科技创新。
2010年,电气学院又先后成立了“虚拟仪器技术协会”、“智能车创新俱乐部”两个院级学生科技类社团,进一步丰富了学院学生科技创新的内容。目前,依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车设计竞赛”、“全国虚拟仪器设计大赛”3个国家级竞赛的开展,学院专业科技创新气氛浓厚。2012年共进行科技创新类相关讲座、培训、比赛近90余次,其中“电气大讲堂”讲座共计12期,新生科技创新意识培训2期(共计8场),“优普”科技创新培训共计8期(电子设计培训10期;“虚拟仪器技术协会”培训8期;“智能车创新俱乐部”培训12期),面向学院开展“新时达”杯科技创新竞赛,面向全校开展了第六届电工电子实验技能大赛。
2012年电气学院成功承办教育部直属赛事“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东北赛区赛,协助学院组办西门子工业自动化设计挑战赛、NI虚拟仪器大赛、友达光电暑期夏令营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与活动。2012年电气学院在电子设计大赛、数学竞赛、数学建模比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挑战杯”创业竞赛等多项比赛中,共有141人次获得国家或省级奖项。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1队、二等奖2队,取得哈工大历史最好成绩,明年七月将承办智能车全国总决赛。
3.投入社会增长才干
社会实践不仅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更重要的还是使校园里的年轻人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社会活动,电气学院致力于加强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育人理念,取得可喜成绩。
2010年,电气学院团委指导服务农村、家电下乡、宣传哈工大、寻访校友等重点社会实践考察团圆满完成各项实践调研任务,共形成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83份,参与人数达531人,占全院团员总数的26.6%。在寒假社会实践中,电气学院“走访校友”社会实践团共报名70余组,成为成果最为丰硕的院系团委之一。
2012年围绕“唱好主旋律、探索新模式、优化细管理、扩展常机制”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教育,低年级开展寒暑假、日常社会实践、体验成长,高年级结合专业知识开展企业实习实践,电气学院暑期实践团 “红色足迹”走访历届党代会遗址,参与人数破百。学院“学雷锋实践小分队”走访了沈阳军区雷锋班、当代雷锋郭明义、抚顺雷锋纪念馆,在校园发放爱心胸章,将雷锋精神引入学院。此外,团委实践活动与专业紧密联系,依托专业组织了同为电气、哈电生产一线日常实践,哈尔滨市高科技企业专利调查、友达光电社会实践团,一年来,组织活动130余次,参与3000人次,实践线路得以固化、实践水平显著提升。
4.志愿服务奉献社会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接受锻炼、成长成才的重要方式。电气学院团委重视团员青年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展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相结合活动,使团员青年在实践中奉献社会、在实践中彰显价值、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电气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于2009秋季学期正式挂牌成立,并于2010年得到迅速发展。在校团委、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指导下,电气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同时也加强了同图书馆、哈市保国二小等志愿服务友好合作单位的进一步沟通与交流。2012年志愿服务平台不断拓展:实验中心志愿者200人、智能汽车赛志愿者220人,“阳光助学”志愿者 300余人,低年级参加“星光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专项、“科技之旅”青少年科普行,高年级参加贵州支教团、柬埔寨、缅甸海外支教志愿者、阳光早餐基金、累计服务时间6800余小时。
5.校园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学院以“今天我以哈工大电气学院为荣,明天哈工大电气学院以我为荣”为主线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各类文体活动,极大的丰富了电气学子的课余生活,增强了他们爱校爱院的热情,加强了学院凝聚力和战斗力,塑造电气学院青年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
2010年学院建立了学生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乒羽俱乐部三个院级体育类社团和电气学院拉拉队,平均每周都有1到2次俱乐部活动。2012年度获校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五名、大合唱最佳领颂奖、阳光体育快乐晨练团体第一名、三好杯羽毛球赛团体第一名、三好杯足球赛冠军、三好杯乒乓球赛团体第四名、一二九环校跑团体第四名、艺术节“金艺奖”、体育节第四名,健康青年系列活动第三名, 2012年开展了拔河比赛、趣味运动会、多人多足比赛、篮球联赛、年级足球赛等大型活动,参与人数达4000余人次。承办哈工大学生游泳锦标赛等校级赛事。
电气学院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子们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哈工大第三届班歌大赛、电气学院辩论赛、“迹·念”摇滚专场、军事文化节系列活动、电气学院团报设计大赛……学生踊跃参加文体活动,体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电气学院公寓共建委员会2001年成立至今,以“文明、文化、宜居、安全”为主题,经过5年多来的巩固与完善,目前形成了完整的公寓卫生学生自检制度、“流动锦旗”评比制度、“党员示范寝室”评比制度、“文明寝室标兵”评比制度、学生成长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学生公寓生活相关规章制度。通过规范执行,2012年度共召开电气学院寝室长大会两次,通报表彰了145个先进个人和36个先进寝室。学院学生这种自我督查、自我比较的公寓管理途径,形成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良性循环。在过去的2012年当中,通过公寓共建委员会开展日常卫生检查40余次,“E室E家”寝室文化节系列活动、安全消防志愿服务活动等共计8项,受益学生近1400余人,占学院学生总数超60%的比例。
此外,学院还紧抓学生普遍关注的事情及重要节庆日契机等途径开展各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如每年清明节缅怀英烈扫墓、“七一”党员主题教育、纪念建团九十周年主题庆祝活动、组织观看“神舟”飞船发射主题团日活动等等。2012电气学院团委共举办各类文化艺术类活动近20项,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
6.“TEAM”使我们凝聚在一起
团队培训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拓展培训。它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于一个团体的成长也具有非常突出的意义。
电气学院TEAM素质拓展中心(简称“TEAM”)是哈工大第一个素质拓展社团,成立九年累计培训8000余人次,涉训人员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师及职工人员,举办的活动曾被黑龙江晨报报道,得到广大师生好评,2012年被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十佳社团。学院重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人际交往、沟通、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切实做好自身的品牌建设。2012年共进行1100余人次培训, “TEAM” 今年新开设了高空素拓、野外生存、徒步露营等项目,完善了TEAM培训体系与效果。
7.助学,希望之舟承载未来
学院贫困学生比例近年来一直在20%以上。学院学生工作一直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得到温暖关怀、解决实际困难作为着眼点,认真细致地了解、调查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学生困难程度分档建立起比较详细的困难学生库,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奖、贷、助、补、勤体系,同时,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在与公司、企业开展科研合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对学院学生的资助,使学院贫困学生受资助体系更加丰富,有力地保障了他们安心学习,同时在此过程中还促进了学生对社会、行业、公司企业的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据统计,近五年来,社会公司、企业、社团法人在学院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分别占学院学生所受奖学金、助学金总额的60.69%和24.76%,年累计额度平均达35万元左右。同时,学院还坚持做好院级勤工助学岗位公开招聘、学生自愿申报、统一审核与管理,并加强考核,近四年来累计设置岗位数354个,发放勤工助学工资累计10余万元,使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通过自强自立的方式部分解决生活费用问题。
西门子奖学金、罗克韦尔奖学金、新时达奖学金、光宝奖学金、台达奖学金、意法半导体奖学金、友达光电奖学金、捷和电机奖学金、上海永大奖学金、E+H奖学金、南通晓星奖学金、三菱电机奖学金、华为奖学金、美的奖学金、仪器仪表学会奖学金、通用奖学金、阿斯麦奖学金、光华奖学金、矽玛特奖学金、富士施乐奖学金、三星奖学金……2012年度电气学院共有181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总计88.77万元的特殊奖学金;35名学生获得5.52万元的特殊助学金。314名本科生获人民奖学金;24名本科生获国家奖学金、56名本科生获励志奖学金、281名本科生获人民助学金。学院学工办、实验中心、系办等单位提供有偿型勤工助学岗位20个。
六、读研及就业情况介绍
学院每届都有60%左右的优秀本科生被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或考取攻读硕士研究生,50%左右的优秀硕士生具备推荐博士研究生资格。学生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硕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为了让用人单位对哈工大毕业生和就业工作留下好印象,电气学院还完善了用人单位接待工作规范。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电力系统、电子与信息、航天航空、汽车、船舶制造、精密仪器与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其中多数在国有企业、事业机关、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研究院所工作。在地域上,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是学院毕业生分布最多的三个地区。
近年来部分毕业生就业单位名录(排名不分先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中航哈飞、南车集团、北车集团、核工业第五研究设计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西安航空动力控制工程公司、上海航天控制工程研究所、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中兴、华为、艾默生网络能源、南瑞继保、国电南自、国电南瑞科技、中广核电、秦山核电、海南核电、华锐风电、二滩水电、南方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台达电子、友达光电、天津光电集团、青岛艾诺、西安东方集团、烽火科技武汉光讯、京东方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东方电气集团、ABB公司、西门子工业集团、一汽、中石油、中海油、国家知识产权局、斯达康、宝洁、IBM、东芝、阿斯麦。
七、学生国际交流及派出项目介绍
1.学院已与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里昂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荷兰德尔芙特工业大学、日本东京农工大学、日本佐贺大学、韩国庆北大学、爱尔兰高威国立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合作关系,其中与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里昂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爱尔兰高威国立大学相关院系已经明确从2010年开始进行本硕博连读的“英才班”联合培养计划,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联合培养协议正在签订中;学院与美、英、法、俄、日、韩、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著名大学或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生在哈工大学习2—3年后,所学课程合格、外语成绩达到对方学校要求即可赴上述大学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对方毕业要求可同时获得哈工大及国外相应的学士学位。
2.哈尔滨工业大学(HIT)与法国特鲁瓦工程技术大学(UTT))签署了双学位联合培养协议,合作举办教育项目。特鲁瓦工程技术大学(UTT)是法国工程技术大学集团(UT)下属三所大学之一,直接隶属于法国高等教育科研部,可以颁发工程师文凭的国立大学,学制五年,是法国著名的五年制精英大学。
该项目采取“2+2+2模式”培养方案。第一阶段,在哈工大通过大学一、二年级学习;第二阶段,在UTT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学习;第三阶段,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直接进入两年硕士阶段学习,成绩合格后可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工学硕士学位和法国工程师文凭。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在导师同意前提下有免试推荐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研究生资格。学生在中法两地学习时,应遵循各自的教学安排和实习计划,并辅以法语培训。硕士学位答辩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2011年共有2名学生参加该项目,赴法学习。
3.哈尔滨工业大学(HIT)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B)签订了3+2和短期访学校际交流协议。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B)属英国罗素联校二十所大学成员之一,全球大学排名200左右。始建于1845年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十所大学之一。地处北爱尔兰,坐落于英国贝尔法斯特市的南部,建筑古色古香,环境宜人。该校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已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全英只有3所大学两次荣获英国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女王周年纪念奖,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已获此殊荣。
该项目采取“3+2模式”培养方案。第一阶段,在哈工大通过大学一~三年级学习;第二阶段,在女王大学进行为期两年学习。成绩合格者,可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获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工学硕士学位。
八、电气工程系招生方案
2013年电气工程系按2个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招生,电气工程系招生总人数240人。
1. 名额分配
按照生师比和往年各专业招生人数情况,各专业方向学生分配人数如下: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机方向:60人;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器方向:27人;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50人;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业自动化方向:88人;
(5)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15人。
2. 操作原则
(1)国防生不允许专业(方向)分流;
(2)体育特长生、文优生、港澳台联招生以及部分同招生不允许专业(方向)分流;
(3)预科转本科学生不允许专业(方向)分流;
(4)学生自愿填报志愿,系根据专业(方向)分配名额,参考学生第一学期学习成绩,择优入取;
(5)根据分流专业(方向),重新分配班级。
中国足彩网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