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如何制定政策,制定什么样的政策,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群众的生活,不可不慎重。那么什么是好的政策呢?政策的好坏可以从三个方面评估:第一,是否满足公民意愿,反应群众诉求,回应民生关切;第二,是否增进公民理性,促进社会公平,符合实际国情,优化资源配置;第三,是否提升公民德行,醇化社会风气,有效的惩恶扬善。
概括地说来,好的政策最好要同时满足:民主、公平、正义三个标准。在这个开放、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结构中,要很好理解、把握、制定、执行、推广这类政策需要我们:尊重公民、满足公民、引导公民、说服公民,提升公民、发动公民。
首先好的政策应该尊重、满足公民。尊重群众就是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不专行独断,不搞一言堂。在制定政策过程要深入调查,开放言路,让公民有机会参与政策的讨论、制定,有权利影响决策的方向。我们很高兴地看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互联网兴起,越来越多的政策进入了公共讨论空间。比如2015年10月刚放开的二孩政策,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倾听民意情况下,对政策作出的及时调整。其实早在这之前,民间就有关于二孩政策是否开放的讨论和研究,民间人士梁建章博士甚至专门放下自己的生意,做了大量人口研究工作。正是在民间广泛的讨论和深入研究推动下,二孩政策才及时地出台。因此,好的政策要有一个相对开放、自由、通畅的讨论平台和诉求渠道,而满足公民意愿的前提就是要在政策上给予公民自由、开放、真实表达自己诉求的环境和空间。另一方面,满足公民意愿远远不是简单地听就可以的。好的政策好必须去协调、平衡、捕捉、挖掘、洞察最普遍、最真实、最急迫的意愿,把这些意愿总结、归纳、提升为政策。比如90年代的公共图书馆的政策,为什么受到群众广泛拥护,正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有人都非常急迫的获得知识。因此,好政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发现、挖掘、凝聚共识,找到群众普遍的痛点所在。
好的政策还要主动提升公民的理性,让公民的诉求更公正、善良、理性。好的政策要让公民在表达诉求时不仅考虑自己、个人、当前的利益,还考虑他人、集体、长远的利益,应该让公民表达诉求不再是简单基于个人利益和情感,而是学会充分考虑到政策需要的条件,落实的成本,执行的效率等等。好的政策还要涵养公民的科学务实的精神,客观公正的态度,公平正义的情怀。以“限塑令”为例,这是一个处于维护整体环境利益出台的政策,但是单纯从个人角度说,可能会让生活变得不方便,购物成本更高等等,这时候个人的小利益就必须让位于公共的大利益。但与此同时,也要有效规避一部分人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去损害个人的自由和意愿,因此采取的是“限塑”而不是“禁塑”。这个政策好就好在:你的行为可能损害公共利益,但是你必须为此买单,要对公共利益进行补偿——通过货币补偿的形式,协调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彰显公平正义的内涵。“限塑令”这个政策很好的诠释了“理性”,它没有基于一种简单的道德理想,对那些使用塑料袋的人没有挥舞大棒,而是给予了选择的空间。这样的政策才是有强大解释力的政策,才是有普遍执行力的政策,同时也才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理性诉求的好政策。
好的政策虽然不能简单的根据道德热情制定,但是它可以包含丰富的道德内涵。“限塑令”这类政策虽然并没有禁止使用塑料袋,但是也包含着道德诉求。限塑令出台之后,塑料袋付钱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交易行为,这个钱就带有一定的违背社会公德的处罚意味。这种处罚虽然不重,但是它表达出了对某些行为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一种态度,它将在舆论上形成对滥用塑料袋者的监督和鞭策。而有些政策本身就是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比如党的八项规定,规定党员领导干部婚丧嫁娶不能大操大办,就是把道德上升为政策。孔子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党员干部作为国家兴衰、社会发展的领头人,官风、党风、政风关系到民风、社风、世风,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提高了,普通公民的道德水准就能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我们要将依法治国的现代政治手段和以德治国的古典政治智慧相结合,传承“为政以德”的伟大传统,让冰冷的政策重新闪耀道德和人性的光辉。
好的政策应该和公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满足公民诉求、提升公民理性、涵养公民道德上都要积极有为。好的政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在不同的历史社会条件,不同的社会结构,好的政策应该有不同的内涵。好的政策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历史没有现成答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摸索、探讨、争论、发掘、实践……(作者:张小龙)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