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授课时常有学生问我:老师,大家能想到的都差不多,怎么才能想到点不一样的?特别在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授课后期,学生经常问这样的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方面,这个要受题目限制,有些题目指向性非常明确,很难发散出去;另一方面,当遇到有发散空间的题目时,需要一些技巧以及一定的积累才能做到“不一样”。下面我将以一道题为例教你如何发散思维。
【题目】
墙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有形的墙,也有无形的墙,请以“墙”为话题,自拟题目发表一篇演讲。这个题目如何才能不一样呢?
1. 在雷同的基础上再前进一点点。许多人拿到这个题目,快速想到“墙”=“困难、挫折、阻碍”,这是绝大部分人会想到的,紧接着会顺着思维想到“勇敢正视困难、积极解决困难”,因此大部分都在论述“困难如何如何重要”、“应以怎么样的心态对待”等等。为什么大多人会本能的想到这些呢,因为我们从小被教导太多“要乐观对待困难“这样的话。如何能不一样呢?在这个思路基础上再走一步就行了——当大部分人把重点放在面对困难的心态上,那你可以把重点放在解决困难的方法上,比如“要创新啊”、“换个思路啊”、“借助他人力量啊”……顿时可说的范围就宽了。
2.逆向思维。当大部分把墙当做阻碍、困难的象征时,反着想一想会发现,墙同时也意味着保护,继续深想一下,由保护会自然想到父母,由父母的保护可想到儿女的感恩,反过来保护父母;由保护会自然想到领导,由领导的爱护可想到下属的服从,反过来维护领导;由保护自然想到公职人员,公职人员需要保护民众,反过来民众拥护公职人员。想到这儿,这道题差不多够了。
3.联系某一特定领域。综合以上两点,可以泛泛的围绕着“阻碍”或者“保护”去谈,但也可以将这两个关键词联系到某一特定领域去谈,特别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效果会比较好。就拿“阻碍、困难”而言,可以结合当前人情冷漠谈如何破除人际间的心墙、可以结合政策执行难问题谈如何打破政策执行途中的各堵墙;拿“保护”来说,可以结合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现象谈如何筑造食品安全的保护墙、可以结合网络诈骗频发现象谈如何做好移动支付的防护墙……这样几乎可以无限的发散出去,而且也许可以巧妙的和之前练习过的题目嫁接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提醒一句:这种与社会热点结合的方式需要你一定的知识积累做支撑。
人人都希望在面试中做到“不一样”,以上只是塑造不一样的小方法,你可以尝试着用一用。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