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识记道德发展阶段论、价值观辨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主要观点,态度和品德的形成、改变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2.理解态度、品德、强化理论等术语,态度与品德的区别与联系。
3.举例说明做好态度与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工作应采取的有效方法。
4.运用道德发展阶段论,探究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5.运用道德价值辨析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有三个基本特征:①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作为一种内部状态,可直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态度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②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态度则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完成某些任务。③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也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改变的。
(二)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行为成分指行为的准备或行动的预备倾向。一般来说,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是一致的,但是态度的行为成分与认知成分也存在分离的情况,表现在人们口头所表示的态度常常不能付诸行动,即知行脱节。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品德不是个体先天的禀赋,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活动获得的,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品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稳定的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不只是指具有某种道德观念,而是指具有某种观念并在行为之中表现出来,道德行为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道德品质是稳定的,偶尔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代表不了道德品质,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表现出来某种一贯的道德行为,才标志着道德品质的形成。
2.以道德观念为基础,是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如果没有形成道德观念,即使个体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也不能称之为(非)道德行为。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