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教育发展面临两大挑战
挑战一:教育投入总体不足
我国目前基本上形成了“政府投入、社会多方参与、受教育者合理分担”的教育和培训经费筹措机制。教育属性在发生变化。一类是纯公益性的教育,由政府资助和主办;一类是准公共事业、非营利性的教育,既有公办学校提供的,也有民办学校提供的;还有一类是营利性教育,如面向市场的技术培训等。依据我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政府必须对社会公益性的教育事业进行财政支持,其水平随着综合国力和财政能力的增强而不断提高。然而,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经费增长跟不上规模快速增长和质量提高要求的问题日益严重。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例,我国并没有真正做到“免费教育”,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导致许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严重的“上学难”问题。而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经费困难,学校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导致高校“高收费”、“乱收费”现象相当普遍。在“21世纪论坛”2005年会议上,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应尽快在我国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刚性的教育拨款预决算体制,把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作为建设公共财政体制的重点,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责任,进而构建起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的、稳定的和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
挑战二:教育发展极不均衡
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已经成为阻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明显,西部与农村地区教育尤为薄弱。教育政策也以城市为中心,从教育内容、考试内容到高考录取分数线,都没有顾及巨大的城乡差距,加大了教育的不公平。另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投入也严重失衡,我国在高等教育投资上的比例较大,基础教育投资比例偏小。目前,我国劳动力和人才的配置正在从政府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变,全日制正规学校教育正在朝着更加灵活开放的终身学习演进。教育专家认为,在这样的转型时期,政府应当营造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减少和避免在公共教育领域中的政府行为“越位”和“缺位”现象。政府的“主动作为”应是全力支持免费义务教育、确保国防建设和重大工程人才需求、保障弱势群体学习权利;其“有所作为”,就是选择基础学科、边远艰苦行业、市场不好调节的部分,予以适当扶持;其“委托作为”,就是委托授权给第三部门或民营机构来做;其“不需作为”,就是引入社会参与和必要的竞争机制,政府制定规则和适当监管即可。
(二)城乡教育经费分配失衡
教育乱收费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乱收费的整顿力度,但风头一过,乱收费重又抬头,成为久治不愈的“痼疾”。专家分析认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分配失衡,教育资源不均,教育资金盲目投放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是教育乱收费的根源所在。
1.城乡经费投入悬殊,教育资源调配失衡
教育投入不足、学校经费缺口大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这一制约更为明显。
总体上看,贫困地区的学校与富裕地区的学校之间、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的经费投入和办学水平相差很大。2001年,小学生预算内教育经费最低的省只有356元,仅相当于最高省的十分之一;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最低的省只有518元,仅为最高省的七分之一。近年来,虽然国家已逐步提高了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DP的比重,但由于“普九”、“危改”、教师住房建设、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工程纷纷上马,达标要求不断增加,学校需要大量的配套投入或运行维护费用,增加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学校资金需求的增长。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校为达到一些硬件要求纷纷举债搞建设,致使大部分学校负债累累,有的因此将费用转嫁到学生身上。
然而在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对教育投入相对比较充足的情况下,教育乱收费仍屡屡发生,其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学生数量庞大,导致教育供需矛盾突出,一些学校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收取择校费、点招费、转学费、转专业费以及各种与学生入学挂钩的赞助和捐款等费用,范围越来越广,标准越来越高,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这些费用远远超过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出现了部分家长一边声讨乱收费,一边又拼命挤进交费队伍的尴尬现象。
2.学校盲目扩张,加剧资金短缺
教育经费不足的一方面表现为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低下,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加剧资金的短缺,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更难以为继,通过乱收费来弥补缺口成为一些地方想当然的选择。
学校教育资金使用的低效率除管理不善外,最大的问题是学校投资的低效率。一些学校为争创国家、省、市重点示范校,制定了一些与自身条件和水平不相适宜的办学扩张计划,贷款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盲目扩大学校规模,新建校区或分校。一些中小学校为了达标升级互相攀比,用贷款、举债、赊款等办法,超出自身能力搞基本建设,教学楼刚建又翻新,一些重点学校建造得像五星级宾馆,几十万建一间豪华厕所等“形象工程”屡见不鲜,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欠下巨额债务。
3.制度落实走过场,违规处罚欠力度
在制止查处乱收费问题上,部分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严格履行管理职责,对乱收费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利用审批权限为学校“创收”开绿灯,如将未达到条件的学校核定为“社会力量办学”学校,违反规定批准一些学校搞“校中校”、“校中班”。个别地方政府甚至以发展教育为由,越权出台收费政策。制度不落实,政策不透明使教育乱收费有了可乘之机。
由于受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面的干扰,查处乱收费行为普遍存在调查难、取证难、处罚难的问题,处罚教育乱收费行为的力度大大降低。一些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将学校乱收费收缴财政后,政府随后又将收缴金额原封不动地返给学校。有的地方将因乱收费受行政处罚的负责人换到另一所学校继续任职。这使得乱收费者有恃无恐,导致教育乱收费屡查屡犯、屡禁不止。
(三)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原因
第一,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本来就十分短缺,但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拉大,使这些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被不恰当地过度集中,这在客观上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形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和结构性短缺,导致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呈现出巨大的失衡。
第二,不利于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体制性弊端,也是导致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一个原因。传统的城市教育体制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体制单独面向城市居民,这是一种人为的行政分割的封闭式教育,极不适应现代开放社会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已经自然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决破除不利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传统教育体制。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