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应当看到,让幼儿顺利地进入小学只是幼儿园教育的近期目标而已,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要以儿童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总之,双方都应该立足于儿童的终身发展,以全面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为儿童适应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衔接中仅偏重某一方面是错误的,而在某一方面中又偏重某些因素则更片面了。有的教师把智育理解为仅是让幼儿记忆知识,掌握技能,对智育的其它因素,如智育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够,对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兴趣、习惯等与智力发展密切相关,也属于智育范畴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更是忽视。这种片面的衔接教育对于幼儿入学后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是非常有害的。例如:调查表明,有的幼儿园只重视计算技能训练,忽视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果孩子入学后,数学学习并不好。而数学学习好的学生都表现出对学习有兴趣、喜欢数学、思维发展较好、自信心强等特点。可见,幼小衔接工作应该是体、智、德、美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使幼儿在全面发展中顺利过渡,而决不能搞“单项突破”或片面发展。
三、培养人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园像小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提前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幼儿熟悉的、与之关系密切的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人或事,而是大量抽象的文字或符号。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因此学习中只能较多地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不但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未进学校就已经害怕学习,讨厌学习。这不仅影响幼儿上小学,甚至可能给今后的发展埋下危机。
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教师长时间用言语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学习效果;在管理方式上也完全小学化,如要求幼儿上课手背后面,长时间不许动,更不许随便上厕所、喝水;还有的教师给幼儿布置许多家庭作业,作业做不好还要受批评、惩罚等等。这些作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